最热文章

2018年校园青春榜样-化大之星-梁策

日期:2018年11月16日 12:00

精英”励心,科研筑梦

材料学院 精英1501 梁策

【榜样概述】

他选择走上日新月异的科研之路,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。两年总成绩专业第一不能让他满足,他自学二十余门各专业课程,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,对他而言,见证自己的无知是一种幸福。从书本到文献再到实验室,从发表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,到接到国际知名实验室的邀请,科研道路他走的坚定不移。

【人物事迹】

2018年的除夕夜对梁策来说是特别的,当窗外的鞭炮声响起时,他恰好接到了来自普渡大学教授的邮件,询问他对课题的想法,他当即从欢乐的新年气氛中抽身,阅读了六篇论文,在回信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

能够这样阅读文献对于两年前的他是不可想象的。刚进入大学时,他虽然听过了十几位教授的报告,但是仍然不知科研如何下手,直到学习闫寿科老师的科技写作课,他才开始迈出第一步。为了撰写综述,他开始学着查阅文献,但是过程并不顺利。虽然面前摆着海量的文献,但是真正与自己的课题相关者却是少数,如何快速获得有效的资料,他需要自己不断摸索;虽然对自己的题目很有兴趣,但是遇到专业知识却是有些力不从心。在不断自学专业知识的同时,他还面临精英班巨大的学习压力,挑战摆在了他的面前。

为了弄懂有机电子器件的原理,他开始自学理论物理。“其实我开始不敢碰物理的课程,觉得很难,但是拿到大学生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让我很受鼓舞,也对物理产生了巨大的兴趣”。至今,他已学完五门物理系的专业课程,偶然一次他翻开OLED的专业书籍,他发现自己已经能够理解电荷迁移过程的量子力学推导了。然而他随后发现,应对配位场理论等知识,自己的化学积累也开始捉襟见肘,于是他又开始学习化学系的专业课程。“其实学习这些课程并非单纯为了科研,能够获得很多全新的知识本身就是很快乐的,否则我也无法坚持学下来。”

至于找不到合适的文献的问题,他就多看,试错,不断总结经验,掌握了很多文献查阅和追踪的技巧,终于能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文献了。半年过去了,不知不觉中他就读了100多篇文献,并且把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,最终以高分子太阳能电池为课题,在王海侨教授的指导下在SCI收录的期刊“organic electronics”上发表了英文综述“Indacenodithiophene-based D-A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application in polymer solar cells”。文章修改过程中,王海侨老师的严谨认真深深感染了他,使他认识到作为学者应有的素养。在审稿过程中,审稿人“I have a profound respect to these authors in terms of their fundamental, massive and meticulous studies”的评论是对他努力的巨大肯定。

在肯定之余,审稿人发给他的几篇nature文章也让他眼前一亮,他第一次认识到了顶尖的研究水平,也意识到要关注最前沿的研究方向。例如其中一篇中提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,这个问题牢记在了他的心底。他没想到的是,时隔一年以后,自己接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,“现代电化学之父”巴德教授的邀请。今年暑假,他将要前往美国进行有机太阳能电池薄膜的光电化学研究。他立即想起了心里的那个问题,并且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为揭示有机材料的电荷输运过程做出贡献。

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。论文的发表,让他开始关注不同领域的成果,随后他大量开始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,并完成了白光OLED、sPS合成、NH3传感器等主题的中英文报告及论文。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工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,大二学年,他进行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项目,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0余元的资金支持,通过软碳硬碳复合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容量等性能。进入大三,他开始进行OLED聚合物电子传输层的合成。他应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,他把文献上的方法迁移到了自己的实验中,得到了实验室许久未得到的目标产物。科研中他步步为营,相信坚持一定会换来好的结果。

不论是对知识的向往,还是对科研的热忱,都来自他超越自我的追求。不愿停止思考,不愿固步自封,正是这种追求激励着他不断成长。破茧的痛苦昭示着明媚的新生,用行动打破过往的窠臼,这就是他心目中的“精英”。

供稿:学生工作办公室思政科